人間天堂
陳淑敏
談到天堂,我們會聯想到是個極樂世界。記得小時候,台灣南部有個觀光公園,裡面有些塑像與建築,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天堂裡的人物是快樂、無憂無愁;而在地獄中,卻有層層關卡,象徵著十八層地獄裡面,依照個人的罪狀,有不同的懲罰,有下油鍋、割舌頭等等,刻劃得非常逼真。
我祖母曾經告訴我:「小時候若有人問我,你是從那兒來的?」我會回答說:「我是從天堂來的。」再問:「來做什麼?」我說:「來與我媽媽作伴。」在我們的心中或許認為天堂就是前輩們常說的理天,所以在很遠的地方,是我們歸空後所要去的場所。
有位新道親生意不好時,感慨地說:「我明天全家的飯菜,都不知道在那裡,還管得到我歸空後,要去那裡。」其實,一貫道並不是只關心歸空後超生了死,而是求道後,天堂就在眼前。從修道中,我們瞭解到生命的本質與生活的意義;從行道中,我們在追求真實生命的展現,讓生命過得更充實,更有意義,進而達到真善美的人生,也就是人間天堂。
我們要如何追求人間天堂呢?首先要懂得清靜之道,也就是我們要清心寡慾,試想:如果我們成天忙東忙西的,追求這個,追求那個,無法休息,身體就會覺得好累,心寧也會不得安寧。
人無法清靜,是因為慾望太多,貪心及妄心不止。清靜經上說:「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慾望是人們墮落的主因,故要常常去清理它,不要任由它去。
比如說:人小時候,很少會動心想喝酒,長大後,由於朋友牽引,或應酬需要,偶爾喝,但慢慢的,別人不請,自己也喝起來了,染上喝酒的習性。其他的各種慾望,酒色財氣,名利恩愛都是如此。故慾望要常常清理,使它由大化小,由小化無。
張老前人曾經說過,我們要「隨遇而安」,不要百般挑剔,這也不好,那也不好,這樣不是在修道。我們要不管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富貴也好,貧賤也好,都能「素其位而行」,時時刻刻都覺得自在滿意。
「隨遇而安」就是要去除我執、我相,不生貪心妄想。「素其位而行」就是「忠恕」之道。「忠」是對內,忠於自己,忠於本源;「恕」是對外,包容別人,包容萬物。凡事只管自己,最好份內事,不苛責別人。
夫妻吵架,其實是因為雙方我相太重,或是貪心妄想不止所造成,也就是不能「隨遇而安」,導致家庭不和睦。夫妻吵架後,太太不做飯,不整理家裡,先生不工作,不回家等等,乃是不能「素其位而行」,不能做到「忠恕」。大家想想,如果能如老前人所說的「隨遇而安」、「素其位而行」,時時刻刻都覺得自在而滿意,不就是置身在人間天堂?
儒家治心的首要工夫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是要我們不染物慾,使心不受干擾。例如:我們的感官,嘴巴吃到好吃的,心就應合,想要多吃點,下次還要這樣吃。心一著相,自然心猿意馬,本性就不易把持。所以儒家談治心的工夫,首先第一步,要先做到,眼不見形色,耳不聽好聲,口不食好味。也就是我們所知道不對的事情,或者明知會讓自己的心著迷的事,不要去碰它。亦即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治心的工夫第二步要做到,雖是看見形色,就如同沒看見似的,聽見好聲,如同沒聽見;吃到好吃,能不著相於什麼好吃,什麼不好吃,做到「不動心」,如此七情六慾,喜怒哀樂都無從發生,心就能常保中庸、清靜。
以前的人出家修行,即是要做到儒家治心的第一步工夫「眼不見形色,耳不聽好聲,口不食好味。」而白陽期的修道者,不須出家,我們是「在家修」,不須放棄家庭、事業,甚至各種享受,修道人與一般人完全沒有兩樣。但是並不是如此我們就可以盡情的享受塵世的一切。白天出去花天酒地,晚上回佛堂靜坐禮拜,這樣不能算是在修道。「在家修」不是這樣,而是要做到「在塵而不染塵」。塵世中有很多誘惑,包括酒色財氣,名利恩愛,我們為了生活,要吃、要穿、要工作、要維持家庭,甚至要交際應酬,很多事都要做,時常有身不由己的時候,但是我們是否能最到「不動心」?「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身」或許可以不由己,但是我們的「心」,不可以不由己。心要掌握住,不要著相,不要著迷,不要迷失了自己,尚不自知。孟子在告子篇中說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就是說我們要把那已失落的本心找回來。
其實做任何事都在一個「心」字,在於我們是用「什麼心」在做事。因此,為什麼我們要說佈施一定要「無相」。因為「有相佈施」,即是私利,不夠圓滿,佈施若為了自己的私利,為了自己可以賺大錢,或為了自己的功德,就不對了。因為心在私,聖事也成凡;心在公,凡事亦成聖。
台灣有個濛濛谷,裡面有個天青佛堂,是屬於 林乞前人的。他把他的房子奉獻給眾生用,每年在天青佛堂舉辦冬、夏令營、道親法會等等,已不計其數,不知栽培出多少的青年幹部,也不知成全了多少道親。我們常說錢財要看淡,不要太著迷,並不是要我們不要努力工作,而是我們把「心」放在那裡。如果「心」在一己的私利上,辛苦了一輩子,也只是追求個人的財富、名利而已。如此就是著相、著迷了。因為財富名利是追求不完的。如果把「心」放在眾生身上,像 林乞前人一樣,看淡錢財,奉獻自己,為眾生做事。
張老前人說過,我們要常常把心放在眾生身上。因此後學認為,就算連在賺錢都該把心放在眾生身上,錢,不懂得應用也只不過是一張紙。
我們能修道,是前世有修加上祖上有德,人唯有修道,才能有健全的人格,如果物慾染得太深,人格上會有偏差。例如一個愛吃好吃的人,久而久之會變成一個非常挑剔的人,可能會造成家庭不合,夫妻與婆媳關係不和諧等等。一個愛錢的人,會變得非常小氣或目中無人,自以為了不起,貢高我慢。一個什麼東西都捨不得丟的人,不但家中會很亂,心裡也會有一堆垃圾,什麼東西都佔有而不放,放不開,不懂得「捨得」的道理,久而久之,就會造成人與人相處的種種問題。
所以,唯有修道,才能有健全的人格,透過修道,我們懂得改掉不好的毛病脾氣,人就會愈來愈溫和,我們懂得「捨得」的道理,人就會愈來愈慈悲,我們懂得「不著相」的道理,人就會愈來愈隨和,不論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不去鑽牛角尖,我們就會隨遇而安,我們更懂得「忠恕」之道,凡事盡本份,對人寬恕,人際關係就會愈來愈好。慢慢地,從修道中,把後天心完全去除,先天心即顯現,本性就自然流露,即是菩薩。此時此刻,我們不但置身在人間天堂,更是在創造人間天堂。
張老前人曾經說過,得道之後,再加上修行的工夫,使心清靜,使本性復原,但是如果只修自己,獨善其身,不去成全別人,渡化眾生,也只能算是為「私利」,修道難以圓滿。故有內功的修持(清靜之心),必有外功來輔助(渡化眾生),才會功果圓滿。故修道人一定要有慈悲心,渡化眾生,引導眾生,步上正途,共同締造一個大同世界,化人間為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