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五常.禮的美德

杜梅瑞

        自從我們得到先天大道,一貫真傳後,禮節是一貫道的首要課程,佛規禮節是修道者的行為規戒與指南。禮節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分寸,表示對別人的尊重與敬意。敬人者,人恆敬之。要捫心自問, 是否自己不對?自己不夠禮貌?不夠謙虛?到佛堂的好處就可讓我們學到讓來讓去的智慧,學習講話客客氣氣的,講話不要大聲小聲的和人家吵架。禮是辭讓之心。是我們本性都具有的東西,是我們為人處世之要道。

        表示禮節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用動作,有的用讚美歌頌,有的則是跪拜頂禮,只要合乎理,那麼就是禮。禮節能從外在的動作,約束我們,俗話說:習慣成自然,約束久了,也會成為肢體上或行為上的自然舉止。這個自然舉止,久而久之就會化為內心的氣質。這時候從內心優雅純正的氣質所發出的禮節,那就令人佩服而感動了。所以禮,開始於節,節制自己慾念的衝動,習慣後再發自於心, 那就真正合禮了。

        現在人類大肆濫採(天地大自然)的資源,毫無節制,可說是失禮於天地。所以大自然的反撲很嚴重,地球暖化,每達秋季,就有秋老虎,氣溫高達一百多度,非常反常的現象,我們人類一定要好好的反省大自然的反撲,會讓人類遭受毀滅的境地,人類一定要再恢復對天地的禮敬本性,才能避免被覆滅的命運。

        禮就是理,道理。當時孔子去周京問禮,其實是去周京問道,孔子問禮於老子而求道,聞真理。有一句話說:有理則走遍天下,無理則寸步難行。注意看看這理字,理如果沒有上面這一橫,就是埋,就像人的靈性一旦離開肉體,就是一具死屍, 必須拿去埋掉,所謂性在人在,性去人亡就是這道理。禮者心之敬,禮必本於天,只要心裡表示恭敬,那麼人與人之間,就可維繫和諧的氣氛。《禮記正義》云:夫禮者,經天地,理人倫,本其所起,在天地未分之前。故《禮運》云:「夫禮必本於太一。」是天地未分之前,已有禮也。禮是為人的定理準則,所以要治國平天下,修身正心,全部都依禮來做。就算是二十一世紀,高科技的網路世界裡,大家也必須有網路的禮節,才能行得通。例如不經過別人同意,不能公佈別人的信箱網址,這就是網路基本的禮節,如果大家都沒這種禮,那麼網路就會帶給大家十分困擾的災害,而不是它的方便。

        孔子曾聽說一群人相處在一起的時候,需用禮來節制,禮非常重要。沒有禮不能事天地之鬼神。因為有禮所以夫唱婦隨,父慈子孝,長幼有序,男女有別,可分得清楚親戚關係遠近的區別。在我們道場中修道,我們知道禮,君臣父子長幼,排得很有順序,不會複雜,對上下要用什麼禮?對平輩之間要用什麼禮?都很清楚。君子知道這禮很需要, 所以知道這禮以後,將此推行於世間百姓,每一個人都來遵守行禮,不敢違背,廢棄,或輕視它的重要,人人都很重視禮節是歷代君師,代天理物之大事,故周公制禮,開劈了周朝八百年的基礎,孔子崇禮,使天下歸仁,禮最重要在於誠,禮者誠也, 成仁之事也,進而忠孝節義,高而大化聖神,所以當禮得到制序時,則天地位焉,而萬物育化。活佛恩師慈悲:「佛規禮節雖是束縛,卻是雕塑,造就每一個人上乘佛法,一定要遵守,所謂誠於中,形於外,將之表現得宜,才是道的顯露與實踐。」

        禮對於我們人生又有何關聯?有何價值呢?

        一、規範身心:禮端正我們的身心,端正我們的行為,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這說明了人之立身處世,要知禮。

        二、調節慾望:節己之慾,以離諸怨,凡事發乎情,止於禮,才不會亂,慾望不容易發現,會在不自覺中追求,而求不到的,則易犯錯,所以對禮的認知,讓人有制慾的功能。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顏淵問: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非禮勿言。」另外知禮後就懂得不花非禮財,不浪費財物,我們不是花不起,而是不浪費。

        三、引導一生,恢復古禮的意義在守得住真人,守得住本性,要二六時中須臾不離,古禮並是行為上的約束,而是教我們如何安住自家主人翁大事。

        四、移風易俗:刑法並不一定能遏止人類做壞事,只有禮的教化,深入人心,喚醒迷失的人,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原本是純善無染,所要禮教是由於受到物慾,環境的污染,不得不設禮儀規範,以喚醒人們迷失的心。

        如何做好禮呢?禮要做到合乎中庸之道。無過之,無不及,剛剛好符合中道,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就是質樸,采就是文采、修飾,二皆都要兼顧並重。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一味過度的禮貌,反而造成煩勞、困擾;一味的太過謹慎,反而造成一種畏懼,退縮;一味的勇猛,反而造成亂;一個人太直爽了,反而有時會刺傷人。修道是恢復原本面貌,達到老子講的樸,才能返樸歸真,辦道的禮節要符合莊嚴自然,就如六祖所說:「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想渡化他人,但不是隨便,要能隨機應化眾生,念念不離本心,不要讓人有所懷疑,應事活潑,則自性才能顯現出來。

        對禮的實踐,後學常常做的不好也不夠,後學對一貫道禮節有很多疑問,有一次後學就問了自己二哥:「為何獻供請壇要站那麼久?站著沒事要做什麼?」二哥回答:「請壇時,眾諸佛會到壇,你應該感到很舒服,很幸運,很安禮才對,你要將心靜來,用心去體會」後來經過全真道院的參班和四季大典後,也慢慢的去體會一貫道禮節的殊勝。以前請壇時,後學會想到一些雜事,一會兒想自己有一樣東西放在車上要拿給某位道親,一會兒又想要跟旁邊的人交頭接耳,總靜不下來,後來終於懂得放下,每次到大典,懂得收心,不再逃避,儘量站好在坤道的位子,萬緣放下,不去想雜事,兩眼直視佛燈,深呼吸守玄,讓心靜下來,學習與佛接觸。

        禮的美德有五:貌、敬、謙、讓、謹。

        貌:就是身正從容,神態怡然,我們的儀容, 行為端正;對人對事真實不虛。學習孔子的儀態,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子夏:「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敬:在貌為恭,在心為敬,恭敬是一,一是道,道是心。當我們心莊嚴時,體自舒;心肅時,容自敬;內心達於外形,內外相通才能致敬,持敬的工夫務須始終如一,不可須臾間斷,要有「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的態度。

        謙:是遜讓,謙虛不驕傲的意思。我們做了好事,不要一直掛在心上;或是捐了錢,也不要一直牢記,才是真正的無為,無為的心,功德才高。要不居功,功成身退。功要留著去抵前世所造的業力,功德要彌補我們現在不小心所犯的錯事,功德還要等著化解將來的劫難,讓我們能逢凶化吉,功德還得留著將來的要回天的條件資糧,功德更要報答父母恩,光要做這些事,我們都來不及做了,還有什麼好居功的呢?另外我們學習孔子不耻下問,「子入太廟,每事問」,孔子做魯國大夫時,初次入太廟,幫忙做祭祀的工作,每一件事物都要詳問。

        讓:要退讓以明禮,見賢則舉,見善則揚,內能忍辱,外有讓德,受人欺辱也不生怨恨。忍者有三:一曰生忍,二曰法忍,三曰無生法忍。生忍, 是從心裡念頭壓抑自己的嗔怒,硬硬的忍下來,此時自己心理的本質所想的是我在忍。法忍,是因明理而忍,了解了自己過去所種的因緣,今生願接受此因果,別人對我們的無理,再也不埋怨了,心中生起妙智慧,了解冤冤相報何時了的道理,不再掉入因緣果報之中。無生法忍,乃到達修心最高境界,不見生忍,如應如來,不生出煩惱心,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之真法性。所以能忍一生,禍根從此無處生;耐一時,火坑化作白蓮池。要懂得饒恕,退讓不與他人爭強弱,退一步便是人間修行路。

        謹:凡事小心謹慎,講話要考慮清楚,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暗室無欺心,這是慎獨的功夫,十目所指,十手所視,無有差錯。

        以禮節的角度而言,經常禮敬天地大自然是培養高尚人格、偉大情操,非常好的一個方法,更何況禮尚往來,我們禮敬天地,天地就供養我們,讓我們安和樂利的生活,學習佛規禮節就是敬天地, 禮神明的具體表現,也是自律律他的準則。在拜佛時心要誠,外表衣冠整齊,態度嚴肅,平心靜氣, 不可喧嘩,不可言笑,敬神如神在,禮佛如佛在, 這樣效果會倍增。我們要時常接近佛堂,受仙佛普照,敬聽佛音,時時檢點身心,謹言慎行,誠意正心,言行舉動合乎中庸,發之於正,心存誠敬、感恩,切實遵守佛規,克己修身,抱道奉行,才能化解劫運,咸登聖域,成聖成佛。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