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之智
杜梅瑞
般若就是我們的妙智慧,也就是本心,自性的本體,先天的本智,是我們的自性,就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來去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修道就是讓我們發出先天的妙智慧,得到清靜的心,恢復我們本性的自然。當我們得道後,知道有個家可回,這個家指先天的家,而非指後天我們的家;後天的家有門牌號碼,先天的家則沒有號碼,是零號。張老前人在世時一再叮嚀道親們,既然瞭解自己總有一天會在數裡逃難,而現在的社會局勢,有很多亂象,若再一次的墮落,就很難找到我們的本家。這次的三曹普渡再不回家,下一次也就很難了!
五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認識我們的本心是非常重要的,所謂摸著根的作佛祖,摸不著根的瞎修煉。為何我們不能開悟本心了,因為我們的心隨著境界上的人事物流轉,例如: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煩惱,對所追求不到的東西,追隨不已。對別人所說的話,起心動念,執著不已。尤其是不好聽的話,讓人有特別刺耳、讓人特別無法忘記,那就根本無法開悟本心。憂傷生氣煩惱,這些常常會擾我們原本清澈的智慧。
記恨成仇的人是無法成佛的。天下沒有不能原諒的人,能原諒別人就是原諒自己,才是智慧的表現。凡人的耳朵,這邊耳朵進,就出不來了,佛的耳朵任憑別人的侮辱、毀謗,總是這邊右耳進,那邊左耳出,因為無住的心,所以可以成佛。而一般的人常常不知道自己心中有很多牽掛、煩惱,而在心中起了貪求的心和邪見,於是所有一切煩惱妄想,從此而生。
那麼要如何才能開悟我們的本心呢?開悟本心的方法有下列幾項供各位道親參考:
一、驅身物,格心物:我們要驅除掉酒色財氣,名利恩愛,要發覺自己心念的源頭,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其下手工夫在反求諸己。另外我們還要格心物。格心物就是格除貪嗔痴愛,要由內心發起,其下手的工夫在謹慎小心於觀察自己的念頭,學習心念一來,即使是非常微小的都必須馬上抓住它,當有不好的念頭來時,可以馬上遏止住不好的念頭,即使是在很小的地方,都能注意。這就是所謂的「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的意思。如此才能恢復本性本來的光明面目,恢復還沒沾染到貪嗔痴愛之前的本來面貌。能夠這樣做,去聽到自己良心的聲音,我們就算正的開始在修道了。
二、定靜安慮得的功夫: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得道後讓我們有一個目標就是知止,最後要到達彼岸。要設定人生目標,了解人生實相,這些目標知道後才有辦法定下來,定就是臨危不亂,也就是看到各種不同的境界,心不亂是真定。外離相為禪, 離的意思是不執著,外不執著於相,內不亂為定。其實外面的境界,沒有好壞,有好壞的是我們的心。
三、慈悲喜捨:我們要做彌勒佛的化身,我們要學習彌勒佛的四無量心,給人快樂是慈,拔一切眾生苦是悲,見人行善或見人有成就時,心生歡喜是喜捨。就是放棄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斷我見、 我執,對一切眾生不論是冤或親,都能一律平等, 不起愛憎,捨掉自己有去做的慈悲喜這三種無量心,還都要捨了它。若不捨,是一種執著放不下,也就是要有無為的心。
四、根塵不偶,捨識用根:六根六塵本是配對成偶,根塵本是同源不二,我們要在塵不染塵,根塵不染用六根的根性,也就是用我們的良知良能去做事。平常修行的功夫在守玄、默識本性。當我們得道時得到明師一指,根塵頓斷,一指中央會,契入無生、空性及本體,其實當下的我們是開悟過的,就在點道的那一刻明心見性,逃出陰陽五行。奈何又因為我們無法常住真心,我們又墮落在後天的世俗裡打轉,《大乘經》上常常把我們的自性比喻大海叫性海,本性像大海一樣,每一個人是這海裡頭的一個水泡,有一天,小水泡就問大水泡我們到底在那裡呢?大水泡就告訴小水泡,我們就在大海裡。小水泡就把自己打破後,才發現我就在大海裡,跟著整個大海融成一體。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當我們迷在小我時,我們的身心是執著的,而當我們打破小我,跟著法界融為一體時,自性無所不在,恆沙諸佛同一體,我們現在就在自己的自性裡。
五、修自性五分法身香:功德就在法身中。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祖師回答,實無功德。為什麼變成沒有功德?因為梁武帝有一顆執著功德的心,當有執著的心,著相布施變成無功德,所以布施要三輪體空。布施能修福德,布施後又不居功時才是慧,修福德不執著叫做修慧。
-
修戒香:戒就是在自心中,沒有過失,無惡就是善。無嫉妒,不嫉妒別人比我們好;無貪癡, 無癡迷,無劫奪殺害他人的心,叫做戒香。不起心動念並能止漏,就是我們不要再去造業。我們平常所獻的香是暫時的,燒香時有香的味道,一但香燒完過後,香就不香了,不是永恆的香。燒香是提醒我們燃起法身真香,代表我們的心,對上天的真誠獻香五柱就是五分法身香;獻香三柱就是戒定慧; 獻香一柱,就是代表我們一心不亂。
-
修定香:看到各種好壞不同的境界,心不亂。心定時,意靜神安,不會心猿意馬或意亂神迷,我們的自性佛就不會動蕩不定,自然而然能清靜下來。
-
修慧香:自心中無掛礙,無牽掛,常以智慧觀照自性。要看到自己的念頭,要收攝本心,不造業,而且要行十善,心不執著,當布施不執著功德,就是慧的表現。尊敬長輩,體念下輩,憐憫孤苦,救濟貧窮,並能運心轉境,轉識成智。
-
修解脫香:是說自心在外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有緣而來,無緣而去。該來的,自然會來,不該來的,盼也無用,求也沒有用。有緣不推,無緣不求。一切隨緣,順其自然,叫修解脫香,以上這四種香是成就根本智。
-
修解脫知見:以上這四種根本智做到後,才能成就這個後得智。自心中既然無所攀緣,不可沈空守寂,也就是不要只做阿羅漢,即須廣學多聞, 識自本心。胡適說:做學問要廣博,但是我們研究經典要一門深入;這是覺悟以後的修行才是真正修行的開始,能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
-
修無相懺悔:我們認為自己沒有錯時,不一定真的沒有錯。有時是根本不知道自己錯在那? 所以我們每天都要懺悔。為何修無相懺悔?因為我們的心念是無相的,看不到的,而一般世人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愚迷、驕誑、嫉妒,唯有改過才能生智慧。所謂「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如果能修好無相懺悔,可以消滅我們三世罪業,令得三業清淨,也就是身口意都能得到究竟的清淨。承如六祖所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 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驕誑染;從前所有惡業驕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
明體達用:我們要明白我們的自性本體,並將我們所得到的三寶,運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而能將之學以致用,不管在平時或緊急時都可以用,由自度、自悟、自證,自己去下功夫,自然而然由自性的流露而到中和的境界。
道在師傳修在己。綜合以上所說,般若法門修行的要領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不妄想,於相離相,外離一切相,不執著,事過境遷就不要一直想了,不居功,才是無住的表現,事來則應,事去即亡。而用六祖所說的五分法身香、無相懺悔來洗心滌慮,掃除業障,達到明心見性的功夫。最後能否開悟成道,最重要在「口念心行」, 照著我們所知道的、所說的去做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