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念的體驗,安住右腦
林宏容
一、引言
因長年研究《金剛經》有一些體會,認為我們只 要保持正向思考,讓身心處於正面的感覺(即信心、 活力、快樂、希望、成就感、感恩等),腦下腺就會 不斷地分泌一種名叫β–Endorphin的氨基化合物,它 能與嗎啡受體結合,產生跟嗎啡、鴉片劑一樣的止痛 和欣悅快樂感,等同天然的鎮痛劑,這可幫我們療癒 疾病。本著這個見解,後學在無服藥也沒動手術下安 然渡過1998年中風的衝擊,之後不但中風幾已完全康 復,而且連陳年的胃潰瘍與B、C型肝炎也一併痊癒 了。對於這樣的結果,頗為自得,十幾年來也就一直 安於這個見解。真沒想到2011年後學竟然遭遇到有生 以來最大的打擊,長得英挺健壯的獨子,在大學畢 業數月前找到理想的工作,卻在剛拿到第一個月薪水 之日遭逢意外,美好的人生剛要開始就結束了。雖然 我學佛多年,對因緣聚散之理非常熟練,對無常的到 來也有所準備,但面對這種愛別離之苦,一時委實招 架不住,再也無法正向思考,再也快樂不起來了,腦 下腺分泌大量與β–Endorphin功能完全相反的去甲腎 上腺素,身心因此日漸衰弱,只好到處找高手相助, 也開始嘗試以坐禪來平息心中的痛苦,但效果實在有 限。直到後來以《雜阿含68經》結合最新腦神經科學 在左右腦功能方面的研究成果,才得以將自己從痛苦 的深淵拔出來。原來之前的正向思考與快樂的感覺都 是一種作意,與放下、無常一樣,是一種左腦的修行 法門。我們只要讓右腦單獨作用,就可以體驗什麼是 無念與佛性,禪定中的喜、樂、輕安禪支也會自然而 然地出現了。
二、親身經歷的科學家—吉兒泰勒
於2008年獲選美國Time雜誌世界百大影響力人 物的吉兒泰勒是一位頂尖的腦神經解剖學家。吉兒因 為哥哥從小患有精神分裂症,而投入研究人類腦部科 學。身為一位腦神經學家,吉兒居然親身經歷過一次 腦中風。1996年吉兒在睡醒的那一刻發現自己的腦部 出現了問題,一根血管在她的左腦破裂,在中風後的 四個鐘頭內,看著自己的左腦功能徹底退化。吉兒把 這一段中風及往後八年的復健經歷寫成《奇蹟》一 書。這是一本對了解大腦不可多得的書,吉兒對左右 腦功能的總結為:
• 左腦的世界關心過去和未來;左腦是serial process,司言語化及分析。左腦不斷透過外在的資訊 去定義「我是誰」?我是什麼人?什麼地位身份?左 腦透過線性邏輯與規律去思考,這樣讓「我」不再與 周圍的世界發生關係,雖然它是我們與外界良好溝通 所必需。
• 右腦的世界裡讓我們與當下做連結;右腦是 parallel process;右腦所感受和意識到的是此時此刻, 在當下宇宙萬物的能量和我們是合而為一的,在當下 的我們都是完美無瑕而且美麗的。
依此結論,「當下」的修行應在右腦,相當於 十二因緣法裡的觸支,因觸支含眼耳鼻舌身意六種 觸,在右腦裡這六種觸是同時在運行的,所以說是 parallel process。過去和未來分別是由回想與推論而 來,這在十二因緣法裡相當於的受支,受支含受、 想、行三種精神作用,它的特點在於言語化及邏輯 分析,亦即左腦會將從右腦六種感官輸入的資訊先 給予言語化,然後進行邏輯分析。因左腦是serial process,故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後念會取代前念, 所以說一心不能兩用。麻煩的是在左腦裡念念相續, 各種念頭不斷地出現,所以只要是屬於左腦的修行 法門,一定會特別強調專注,但也因左腦是serial process及會意念紛飛的特性,而很難持久專注,修行 也就很難有所成就,於是把這個困境歸咎於染汙的習 性會造業而後遭業報所致,必須用苦行來消除業障。
三、於六觸入處斷無明
《瑜伽師地論》乃無著菩薩從彌勒祖師獲得教 授,後釋其義於印度阿瑜陀國說法堂。據近代學者依 《瑜伽師地論的攝事分》之考證,證實《雜阿含經》 是最早的佛經。仔細研究後我們可以發現佛陀的原教 果然不出所料有別於一般屬於左腦的修行法門,從 《雜阿含68經》就可找到證據來支持這樣的推論。佛 陀教的禪法是這樣的:由六入身入手,觀根境為緣, 然後依次
1. 安住在六觸入處:根境為緣生識,根境識三事 俱稱觸,此為有覺,這是屬右腦的修行;
2. 觀五蘊緣生無常無我:觸集則受集,觸滅則受 滅,此為有觀,這是屬左腦的修行。
此經佛陀明確的指出無明應如何斷,應從何處 去斷。首先安住在六觸入處,達到初禪,此時言語寂 滅,言語止息,依上述左右腦功能的結論,安住在六 觸入處應屬右腦的修行。第二階段觀五蘊緣生無常無 我,是說欲斷無明必須如實觀察五蘊的集法與滅法, 也就是說觀以觸為緣生受(想行),因根境為色蘊, 故含色受想行識的五蘊皆可在禪修中觀,又因「觸」 一直在變化,故「受想行」也一直在變化,以此我們 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五蘊變化不停,宛如溪水般地 穿流不息,從而了悟生命的表徵與意義,都只是一種 因緣生滅的現起。第二階段受想行雖是屬左腦的修 行,但那是基於第一階段觸(右腦)的修行,故68經是 一個正向的法門。
四、為何佛陀只教導弟子安那般那法一種禪定法 門?
為什麼佛陀只以安那般那(入出息)法來教導弟 子修行禪定,因為此法最適合一般大眾的根性,用此 法就可證到無念的境界。如何修行安那般那法呢?首 先要知道此時根是身體,境是出入息。其次要知道如 何觀根境為緣,這可分成以下兩個步驟。第一個步驟 是練習如何觀境受到根的影響與改變,就是用身體去 感覺空氣吸入時會比較清新與涼快,呼出時則比較混 濁與溫暖,還有當心境平和時,空氣的進出會呈規律 且溫和,但是每當處在負面情緒、生病或運動時,空 氣的進出就會變得比較粗重與急促;第二個步驟是練 習觀根受到境的影響與改變,就是說要能感覺到當空 氣吸入時胸膛會逐漸擴大,腹部也會逐漸脹起,當空 氣呼出時胸膛則會逐漸縮小,腹部也會逐漸凹下,此 外當周遭環境溫度與濕度適中及氧氣充足時,身體會 感到氣爽,反之則會感到煩躁。熟練上述觀根境為緣 後,我們可再進一步觀根境為緣生識,身體與出入息 之間的相互影響與改變,稱為身識。經云根境識俱為 觸,這是說當感覺到身根、出入息、身識三者皆存在 時則為身觸。因為身根與出入息不停地在互相影響與 改變,身識也跟著一直在改變。身根、出入息、身識 三者一直不斷在改變,故身觸也因此不斷地在改變, 以此我們謂之無常。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這些「影響與改變」都是現 象,我們都可以用身體的感覺觀察到,而不是用意想 得知的,再者因為這些現象一直在改變,是現在正在 發生的進行式,所以這是屬右腦的修行,因沒有進入 受想行的左腦世界,本來就是無念,自然就達到禪宗 所講的真如、本心、佛性的境界了。如此不斷地練 習,不但可活化右腦功能,更可看到宇宙萬物緣生無 常的實相。
五、不是作意的快樂
初禪裡的喜、樂、輕安都是「右腦單獨作用使 然」,難怪當安住在「觸」不進入「受」的情況下, 我多年的耳鳴消失了(耳鳴可能是左腦分析所致), 也不再有喪子之痛了。縱使下坐後,此狀況亦可持續 一陣子,而且可以感受到「病情」越來越輕了。
七年前我右耳長了一顆第八對顱神經瘤,使耳蝸 神經無法將聲音產生的神經衝動由內耳傳到腦幹,造 成右耳聽力喪失,這種耳疾是無法治療的,縱使開刀 切除神經瘤,亦無法恢復聽力,然而更令我困擾的是 那個連帶而來不曾終止的耳鳴。比起耳鳴更逼迫我的 是喪失比自己生命還重要的獨子,這種愛別離之痛是 有生以來,最令我難過的一種苦,因為其為不可逆, 無法再重來一次。愛別離苦又以喪失子女為最,因為 那不是自然的,父母總會因此而有無盡的遺憾,總會 有無法克服的罣礙及由之而來的恐怖與顛倒夢想。雖 然我學佛多年,對因緣聚散之理非常熟練,理應坦然 自若接受這種無常之情境,但還是招架不住,再也無 法正向思考,再也快樂不起來了,久而久之我不由地 產生了「失眠、食欲不振、無法專注」等典型憂鬱症 狀。
上述耳鳴應是屬於耳受的問題,理應由上述六觸 中的耳觸修;而愛別離之痛則是屬意受的問題,理應 由意觸修。然而我依前述的安那般那法,用身體去體 會呼吸時的根與境相互影響與改變,以觀呼吸的「身 觸」刺激右腦,安住在這個身觸上,只觀現象,不作 任何意想,更不是用意識去支配呼吸,也就是說不進 入受想行,如此很快地就能進入無念的境界,此時左 腦暫停作用,耳鳴的耳受與喪子之痛的意受也就一併 地消失了。表面上這像似一種「移情作用」的結果, 但追根究底會發現並不如此,因為移情作用雖然有其 效果,但還是一種作意,還是屬於受想行的左腦運行 範疇,與藉由安那般那法安住右腦,讓左腦暫時停止 作用,達到無念的境界有很大的不同。其實我原先就 是一直用這種作意的正向思考方法來克制耳鳴與喪子 之痛,想轉移痛苦的心情,令快樂生起以便引導大腦 分泌β–Endorphin,療癒身心的疾病。不用說這對耳 鳴無療效,就連屬心理層次的喪子之痛也無顯著的效 果,白天還好總能提起正念來對治,要自己接受兒子 已逝的事實,放下對世俗因緣的牽腸掛肚,但午夜夢 迴這些總讓我驚恐哀傷不已而無法安眠。
更深一層來探討為何有無作意的快樂存在?由於 在無念狀態下沒有受想行,所以身見或我見消失了, 此時可體會自性、本心而且產生淨信,疑見與戒取見 自然消失了。依《雜阿含經》斷身見、疑、戒取等三 結就是證到初果羅漢須陀洹,這是一個不退轉、七有 天(頂多在人天輪迴七次)的境界。因為不退轉與七 有天這兩個特性,故可謂了脫生死在望,因此就不會 再有《心經》講的罣礙、恐怖、顛倒夢想,我們自然 浸潤在無作意的快樂中了。
六、結論
本文嘗試以最新的腦神經科研成果來釐清一些 修行疑惑。神經解剖學家已證實左腦的世界關心過 去和未來,是一個serial process,司言語化及分析; 右腦的世界則讓我們與當下做連結,是一個parallel process,司感官直覺反應等。依此特性,我們發現 要證初禪,最正確的法門是依佛陀原教《雜阿含68 經》,由六入身入手,觀根境為緣,然後安住在六觸 入處,也就是說觀根境為緣生識,根境識三事俱為 觸;因沒有進入受想行,自然就達到無念的境界了, 這是一個右腦的修行。佛陀的原教是一個正向的法 門,有別於其他由觀受入手,欲達到受想行止息與寂 滅的逆向法門。在無念狀態下所產生無作意的快樂, 促使大腦產生β—Endorphins,這可幫助療癒諸多頑 疾,讓我們得以健全的身心去克服所面臨的一切苦 厄。(寫於美國加州爾灣市)